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潮旅第63期雜誌訂閱

風格玩家,就該訂閱【Ciao潮旅】

「每一頁都是美好的嚮往,每一次旅行都是品味生活的延伸。」

2022 南島國際美術獎以藝術之眼串聯臺灣與世界 探索南島語族面貌

臺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而位於東海岸的臺東更有多達七個南島語族族群,豐富、多樣、交融的文化成為臺東最重要的人文特色。臺東美術館於 2011 年首次舉行南島國際美術獎,十多年來透過徵選及駐村的方式,以臺東作為開放交流的創作平臺,迎邀國內外藝術家深入臺東各地取材,將臺東的人文、歷史 記憶和環境議題轉化在作品之中。TEXT_Lin、許羽君 PHOTO_阮原閩、林昶戎、臺東美術館

(↑2022 南島國際美術獎入選藝術家阮原閩,圖為作品《徒疼:望眼欲穿》。(圖片提供:阮原閩))

開啟臺灣島與世界的對話

南島國際美術獎迄今舉辦十年,經歷一個世代的跨度,從歷屆入選作品的風格、媒材以及獎項形式的演變,可看 出在時空變遷之中,南島語族藝術與社會的互動發展。南島國際美術獎最早採用「命題式」徵選,至 2014 年起改為 「駐村型」美術獎,讓入選的藝術家分散進駐臺東各地一個月,探索當地風土民情,進而創作出連結臺東土地與南島語族文化的作品;而歷屆駐村藝術家來自美國、瑞典、香港、菲律賓和蒙古等地,也開啟臺灣島與世界的對話。

然而 2020 年國內外疫情嚴峻,南島國際美術獎改為推薦邀請十位國內藝術家到臺東駐村一個月。今年仍受限於疫情限制,取消駐村創作,改以作品徵件評選的方式支持藝術家創作及展出,持續發揮美術獎項的影響力,推動南島語族的藝術與文化。

(↑彭賢祥布展。作品名稱:三千石—潮生。)

藝評家聚焦南島語族藝術內涵

本屆計畫主持人、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教授林昶戎提出觀察,「相較於傳統的美術獎項評選模式,南島美術獎最大的特色在於駐村創作,藝術家需在臺東生活,了解地方的文化價值與環境。」每屆入選的十位(組)藝術家都會進駐臺東縣,自由選擇駐村地點,包括關山、池上、臺東市、知本和太麻里等地,真正從在地角度思考作品的內涵。

例如 2018 年入選的蒙古藝術家 Amarsaikhan Namsraijav 即進駐臺東大 學,與學生一起生活、互動交流及構思創作,甚至借來腳踏車和煮飯用具,從臺東大學的宿舍騎到知本海邊生火煮飯、尋找素材,最後以漂流木組裝成一座結合「車輪」與「船隻」造型的裝置,象徵游牧民族與南島語族的文化共融。從藝術家與在地的互動到裝置作品的完成,這段創作歷程即反映南島國際美術獎「駐村創作」的核心精神。

(↑Amarsaikhan Namsraijav 的作品《Carriage with Boat》(圖片提供:林昶戎))

南島國際美術獎的另一特色,是從 2020 年開始邀藝評家以「文化觀察員」身分參與,針對該屆作品作出論述與總評,「駐村創作期間,我們會帶藝評家拜訪十位藝術家的駐村地點,實地 觀察他們創作的過程,也讓藝評家了解藝術家構思作品的背景,而藝術家也能從互動過程產生新想法或靈感,促使雙方展開交流討論。」2022 年南島國際美術獎雖然取消駐村創作,仍邀請藝評 人黃海鳴和呂佩怡針對作品進行評論,深化南島國際美術獎展覽的內涵。

藉由創作反映南島語族議題

入選 2022 年南島美術獎的藝術團隊 包括Apo’陳昭興與王亭婷、尹子潔、 王宥婷、江凱群與黃靖雅、吳耿禎、阮原閩、周代焌、林書楷、森人─太魯閣 藝駐計劃(策展人陳政道)、廖昭豪等。

(↑眼蟲計畫(呂沐芢/焦聖偉)布展。作品名稱:東海岸的奏鳴曲。)

林昶戎認為此次參賽作品可概分四個類型:「第一是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多以個人生活經驗為題材,相較以往各屆,這次不少原住民藝術家參加,以作品探討部落生活和海洋文化等主 題。第二種是討論人和自然的關係,例如尹子潔的作品發想於 2021 年在花蓮駐村時看到三隻腳的狗,因而得知原住民、捕獸夾和三腳狗之間的生存議題, 並進一步轉化為此次參賽的作品。」

「第三種是南島語族文化的探討,例如吳耿禎以剪紙傳達南島語族的神話和口述歷史;第四種是討論多元族群身分,比方說藝術家阮原閩是賽德克族與閩南混血,家人來自不同族群,他的作品重新詮釋原住民織布文化與圖騰,表現文化的共融。」

(↑安聖惠布展。作品名稱:ngialibaibade。)

林昶戎也綜觀歷屆入選作品並提出變化趨勢:「早期徵件以平面作品居多, 2014 年改成駐村創作後,開始較多國際藝術家投件,平面作品減少,創作類型更加多元。從 2018 年起有更多原住民藝術家參與,創作主題以個人生活經驗為多,但作品媒材及表現手法明顯有別於傳統美術,以雕刻類型為例,以往原住民從事傳統木雕,多按長輩指導的方式來雕刻,帶有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但觀察近年作品可見,原住民藝術家會在 創作上加以轉化,整體而言作品的樣貌 都與以往不同。」

「例如 2018 年的駐村藝術家撒部.噶照(Sapud Kacaw)來自花蓮港口部落(Makotaay),本身就是南島語族一員,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他,看見原住民賴以維生的海洋遭受汙染,因而以大量海洋垃圾廢棄物創作裝置藝術,突破了傳統創作媒材的框架。」

(↑撒部·噶照的作品《垃浪來襲》(圖片提供:林昶戎))

十年積累南島語族藝術能量

在島嶼海洋文化漸受重視的當下,從十年前就開始累積能量的南島國際美術獎,提供我們理解南島文化的管道,以及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視野。更可貴的是,南島國際美術獎並非依循傳統美術競賽的徵選模式,而是定位為國際藝術交流開放平臺,以南島為核心串聯起臺灣與世界,並強調駐村創作與在地參與,迎來多元文化的激盪。

本屆南島國際美術獎雖然因為疫情而調整,仍延續過往策辦獎項與展覽的精神,透過每件獲選作品講述對部落生 活、自然環境及歷史文化的思考,從藝術的角度持續探索南島語族的過去與未來。林昶戎也期許,後疫情時代的南島國際美術獎能回到駐村創作形式,讓藝術家在駐村期間全心投入臺東生活,創作出扣合南島主題的作品,進而凸顯該 獎項作為國際藝術交流平臺的獨特性。

本文轉載自臺東縣政府《臺東藝文》月刊 2023.1 月號

林昶戎作為藝術家、策展人、計畫主持人,其參展經驗遍布國內外像是於西班牙開展的第 9 屆「Cuidad de Talavera 國際陶藝雙年展」,在愛沙尼亞辦理之第 7 屆「塔林應用藝術三年展」,以及「Stunning Edge-2016 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另也延伸自國內多項計畫主持,包括自 2018 年起以計畫主持人身分連三屆主持南島國際美術獎,另有「人間國寶: 陳利友妹排灣族 Kinavatjesan 傳統刺繡展會」等,深入關注傳統工藝與文化復興。

2022 南島國際美術獎展覽

展期:111 年 12 月 17 日至 112 年 1 月 29 日(1/21~1/26休館)

開館時間:周二至周日 9:00-12:00、13:30-17:00;周一休館

定時導覽時間:周三 10:30、周末 10:30、15:00

團體導覽預約:20 人以上於導覽時間前兩個星期電洽申請(TEL:089-330252)

個人頭像照片
yuying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