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多元 是花東必須扮演的角色
花東的沃土無差別地滋養著各個族群,讓閩南、客家、原住民的各個部落,能在同一塊土地長出了不同的生活樣貌,並各自凝聚出獨特的文化,而音樂是我們聽見文化的一種方式,舉凡傳統古調、台語老歌、客家山歌、新世代的嘻哈饒舌等等,背後都有其歷史脈絡。為了喚起地方的關注、穩固各族群的文化根基,「花東多元音樂扶植計畫」一年復一年推行,目前已來到第六年。
TEXT_ 林郁姍 THANKS_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PHOTO_ 許智帆(王宏恩提供)
歌頌土地的音樂故事
計畫代言人、出身於臺東部落的王宏恩,從小在教堂裡聽著祖母和母親吟唱古調詩歌,長大後接觸現代音樂,抱著一把木吉他開始創作,筆下的五線譜連著土地的根基,樂音飛揚著花東的故事,「花東的人都很會講故事,因為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距離很近,就很容易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說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也因此,花東的音樂多關懷環境、講述親情,透露著有如麻糬一般的黏性與韌度。
故事是多元串接起的碩果,也是王宏恩想傳達給學員的中心思想。去年,曾有一個團體,成員來自不同族群,創作了一首包含多種語言的歌曲,但一開始的呈現有如大雜燴般,只為了強調多元而拼貼,王宏恩建議:「比起一味地塞進各種語言,最先要思考的是想對聽眾表達什麼,整首歌須有主角,用線性脈絡來貫穿故事,最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歌曲才會顯得更有力道。」
以王宏恩自己為例,透過音樂想說的故事很多,既是他的人生的軌跡,也宛如臺東的遊覽地圖。〈水往上流〉紀錄學生時期的情竇初開,雖然戀情沒有開花結果,留下的悸動也足以回味久久;〈池上便當〉的便當早期只在臺東的月台販售,每當吃便當就是離家之時,是一種思鄉的味道;〈月光〉來自祖母對孫子的不捨與祝福,每當想家的時候,就對著月亮唱歌,藉由這樣安慰自己,也療癒了更多漂泊的游子。音樂就像是另外一種說話的方式,纏繞著聲線的情緒緩緩流瀉,補足了難以言喻的感受。
扮演橋樑 傳承多元
王宏恩認為,自己是相當幸運的,有機會能唱、有歌迷肯聽、還備受獲獎肯定,他參與了三屆花東多元音樂扶植計畫,每次都能感受到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為音樂矢志一同,發問相當踴躍,從旋律的鋪陳、和弦的進行等技術性問題,到抽象的音樂理念討論,座談時間一再延長,但他樂在其中,原來自己的工作是很多人的夢想。受到這些反饋的鼓勵,王宏恩期許自己能在計畫中擔起承先啟後的責任,提供中世代的生活經驗、思維角度。
「堅持多元是花東必須扮演的角色,當音樂變成一種風格就沒有意思,沒有辦法感受到音樂的豐富精彩。」但不可否認地,花東的年輕人口流失嚴重,在王宏恩這一代,甚至離開花東才是每個人夢想的起點,有越來越多人從小在外地長大,當想尋根時,家鄉卻成了最陌生的地方,文化傳承面臨斷層的危機、多元的能量被削減。王宏恩對此做出改變,預計接下來發行《一起,我們》,這是他睽違20年再度發行全族語專輯,他特地到臺東關山的崁頂部落求教,調整族語發音、找回古調詩歌的正確唱法,並用現代音樂編曲以期引起更多人對部落文化的興趣,讓部落音樂往外擴散,「希望自己能扮演好橋樑,連結前後世代,才有保存多元、堅持多元的可能。」
新移民 新能量
現代化就像雙面刃,從花東出走的人多了,但想離開都市、返璞歸真的人也多了,王宏恩樂見身邊不少音樂人移居至花東,帶著都市的歷練,重新與地方碰撞、融合。「花東是個很有生活感的地方,我們在工寮旁即能就地野炊,那種愜意解開了都市的束縛,讓每個人都能信手拈來,哼個幾首歌。」此外,網路的連結也打破了必定得在某個地方才能從事某件事的遊戲規則,使得願意留在花東的人口上升,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家鄉完成自己的夢想,這些起心動念都能為地方注入多元活力。當然,現代國界的模糊也迎來不同國籍的新住民。
音樂能跨越語言、感動人心,那是因為有著強大的文化本質在背後支撐,透過演奏者或歌唱者的聲線、情緒傳遞出民族個性,繚繞於山海之中。如搖籃般的花東多元音樂扶植計畫,連結跨世代合作,讓乘載著文化的音樂更為壯大。
Profile
王宏恩
來自臺東的布農族歌手,集製作、作曲、作詞、演唱、吉他演奏才華於一身,曾多次參與「花東多元音樂扶植計畫」,打造花東音樂之都。
(本文轉載自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曙光》季刊 Vol.11)
追蹤 Ciao 潮旅,更多風格旅遊內容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ciao潮旅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ao潮旅
- Shop:購買Ciao潮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