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ting與她的藝術創作/從一個人漫漫的旅行到《自己的房間》From a Long Solo Journey to A Room of One’s Own
藝術是一面鏡子,反射出生活樣貌
拜訪Naiting的居家工作室時,你一定會被她迷人的小世界所吸引:牆面上掛著Naiting不同時期的畫作、各個小角落安放著她手作的生活陶器。從不同二手市集挑選回來的傢俱、物件、生活用品和Naiting自己的作品構成了一個溫馨、富含巧思的生活空間,簡直就是她藝術的展現!Naiting是一位來自台灣,旅居在倫敦的插畫家。畢業於金斯頓大學視覺傳達與插畫學系(MA, Communication Design: Illustration, Kingston University),除了作為獨立插畫家活躍於台灣與倫敦的各個平台外,她也在倫敦從事設計相關的工作。近年來,她更是積極地在倫敦、台灣各地展出,像是倫敦的Candid Arts Gallery(2024)、Holy Art Gallery(2023, 2024)、以及在台北的替代空間Chikafe(2024)舉辦個展,等等。她的作品透過童趣、天馬行空的畫面與角色,關注生活中令人愉快的小細節,對她而言創作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她眼中生活的美好。她在藝術中創造生活感;也因為生活而創造藝術。
生活中的靜物,靜物中的生活
Naiting近期在台北的個展《自己的房間》細緻地捕捉了她生活的節奏、溫度與質感。在倫敦獨自生活的六年,對Naiting來說是一場長長的自我對話,《自己的房間》紀錄了她與生活物件、空間之間的甜蜜絮語,也記錄了她在時感孤獨的海外生活下,如何保有一個平靜美好的角落。就算不認識她本人,我們也能夠透過她的作品:《雜貨》、《週末》、《早餐時光》與《在家工作》這幾件中型的壓克力畫作拼湊出她的生活。那是創作者特有的,對物件的豐富感知,以及對小細節的細心體察。這裡我們不可避免地會聯想到西方靜物畫的傳統。
西方最早的靜物畫可以追溯自古希臘羅馬時期,而後人在龐貝古城的遺跡也可以看到描繪靜物的壁畫,並在之中觀察到當時人的飲食、使用的器皿、擺設…諸此。靜物畫在藝術史中一直是一個特別的載體。對Naiting來說,這些是她在異鄉落地、像植物一般地舒展根系的證明。
我們可以從《雜貨》、《週末》畫面中的購物袋、報紙想見她在倫敦超市採買的樣子,也可以從《早餐時光》與《在家工作》一窺她一天的行程。在畫面中我們鮮少看到她自己的身影,偶爾像是在《在家工作》、《自我對話》中有個片面的驚鴻一瞥,但她有意無意地透過她的畫作和我們分享她尋常卻又富含巧思的生活。比起自畫像,這些靜物畫更能向觀眾展現自己。
因為客居的本質讓Naiting對生活環境特別敏感,對於生活物件的揀選成了她為日子定錨的方法。在《花與物件》這系列的雙聯小畫作裡,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看到Naiting與她的生活物件之間特殊的連結,這些畫作描繪了她在歐洲與英國各地旅行時帶回來的古董、小玩物,我們不只在畫中看到了她的日常生活,還有她旅行的足跡。她對物件的迷戀也展現在她的陶藝創作中。
作為一位觸手廣泛的藝術家,她也會自製一些生活器皿,並將她的插畫融入其中。巴布羅・畢卡索在他漫漫的創作生涯中也曾巧遇陶藝創作,爾後更一股腦的栽進了陶藝創作的世界中,而與陶作的相遇開啟了他更豐富的創作風格。Naiting的畫作與陶作的關係更像是相互為文,她將她天馬行空的想像落實在這些生活陶件中,更讓這些融入到她生活中的小作品反過身來豐富她的創作。
在小日子裡,我與自己漫漫的對話
但如果我們只是將這些靜物畫視為Naiting生活的寫照,那就太可惜了,因為這些畫作其實在無形間反映了一位客居異地的新住民對自己生活的反思與自我對話,而Naiting透過創作呈現對自己的反思是有跡可循的。她在旅英初期創作了繪本《操偶師:我的舞台在哪裡?》描繪了一位被從富人家逐出的操偶師,輾轉於不同的舞台間,並且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表演只為了博得觀眾的掌聲。但他並不快樂,直到有一天他的布偶們要求他釋放他們,他才理解到原來真正被操控的是觀眾面前的自己。透過《操偶師》的故事Naiting反芻的其實是自己和創作間的關係。作為一位藝術家、創作者,要如何忠於自己的作品,以至於不迷失在觀眾的掌聲與評論中?
《來自夢境,看向陰暗面的你》系列作更進一步地探索了創作者潛意識中的陰暗面,她將這些在夢境中浮出意識之海的情緒具象化,繪製了七幅壓克力拼貼畫,再發展成生活家飾用品,目的是想提醒自己和負面情緒共存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也希望引導觀者看向夢境,唯有面對陰暗面的自己,我們才得以完整。這兩件早期作品奠定了Naiting創作的核心,在溫馨幽默、天馬行空的畫面下,包藏的是與內在自我的深刻對話,如何透過創作更進一步地認識自己、覺察自我始終是她創作的目的與初衷。Naiting的作品不是包著糖衣的藥,但它們像是滋味豐富的苦甜巧克力。在入口的第一瞬間感受到甜味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不同層次的口感和風味:苦的、濃郁的、微澀的。就如同她的藝術創作所包含的層次,在平靜甜美的外表下,疊加著各種幽微、複雜的情感。
多元角色的藝術旅程
就如同許多當代的藝術家,Naiting身上也具備了多重身分,她除了是一位獨立藝術家外,也是一位設計師;她除了畫畫,也做陶。在切換不同的角色與媒材的同時,她也一直在重新認識自己。這之中當然有衝突的部分,作為設計師,色彩、形狀、材質都是格式化的存在,時間久了,設計師常會被事物的外在面貌所侷限,在創作時過分追求合理的形體或是受大眾喜愛的畫面比例,但繪畫應該是更自由、更反映直觀感受的過程。
《陽台》裡描繪了一個怡人的下午,打開的落地窗可以看到窗外鬱鬱蒼蒼的景緻,屋內的瓶花與彩繪玻璃檯燈讓人感到很溫馨。坐在陽台前望向窗外的貓,享受著外在世界的風景,也依戀著家的溫暖。就像是Naiting一路走來的旅程,因為創作去到了許多地方;也因為創作安居在一地,在獲得作為設計師的成就感的同時,也不忘創作時自由的風。Naiting用平靜的色彩塗抹在畫布上,堆疊出旅居異鄉的生活樣貌,不僅療癒了自己,也為觀者帶來片刻的寧靜。這些靜物畫同時也是她的自畫像,是她與自己在這段時光中的各種對話,訴說著一個人的旅行到自己的房間。
Naiting近期於「台北吃咖」展出第一次的個展,在熙來攘往的巷弄中,溫暖的畫作與木質調的咖啡店相融為一個溫馨的小空間,許多來訪的客人表示Naiting的畫作都讓他們帶來一絲平靜,擁有一個遠離塵囂的片刻。
Naiting Huang
出生於台南,台北長大,於嘉義讀書並開始創作,於2017年前往英國進修,於倫敦金斯頓大學主修視覺傳達與插畫碩士,目前旅居於倫敦,創作之餘也積極參與展出。曾任職文具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內容創作者,同時也是插畫家,持續探索多元的創作方式,用創作訴說生活裡的故事。
TEXT/陳宜艷:獨立藝評家與撰稿人,評論散見於各藝術媒體平台,其中包含《藝術家》、《Pulima Link》、《副刊 S for Supplement》…...等等。為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特約撰稿記者。(文章授權:Naiting Huang)
更多名人新聞
追蹤 Ciao 潮旅,更多風格旅遊內容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ciao潮旅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ao潮旅
- Shop:購買Ciao潮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