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主題 串聯藝術家聯手改造 臺東縣長濱商圈新風貌
為建構當地獨特產業,為提升觀光休閒發展,臺東縣政府與長濱鄉公所邀請6位藝術家於長濱展開創作,同時進行老街環境及37個店家門面轉型與再造,以「潮間帶」主題延伸讓長濱大街變身小而美又具多元文化之特色商圈。TEXT_ AH PHOTO_ 臺東縣政府
位於臺東縣最北端的長濱鄉有著美麗的山海景緻,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味美的原民風味餐點、長濱米與海產料理,可惜因缺乏有效整合及規劃,導致產業發展停滯且人口外移嚴重。因此,臺東縣政府與長濱鄉公所共同爭取花東基金提案,主題訂為「潮間帶」,以海浪為意象,透過四個波浪層,代表涵蓋長濱的各種面向「自然、文化、產業、生活」,經由長濱商圈營造計畫,帶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亮點藝術裝置 打造街道美術館
以實際資金支持場地規劃改善,長濱商圈營造計畫挑選合適與需要的店家進行轉型與再造,強化店家特色並促進當地發展;另導入藝術與設計力,在商圈內設立一系列的亮點藝術裝置、進行街區美化和打造藝術指標系統,融入在地文化,並搭配視覺影響力,讓長濱大街擁有獨一無二的色彩魅力,使長濱商圈能夠永續經營,同時也製造觀光話題,希望能夠吸引遊客前來一訪再訪,成為一個友善旅遊循環。
在亮點藝術裝置方面,呼應「潮間帶」,以浪花退去潮池為天然水族箱的想像,於長濱街區打造「街道美術館」成為一處匯集多樣多元面貌、繽紛歡樂的社群。長濱鄉農會生鮮超市地標處看到賴冠仲藝術家所創作的《迴游》,他以長濱有名的鬼頭刀身上色彩豐富的藍、黃、綠色為設計發想,以造型網材質呈現,營造魚類洄游之意象,希望藉由藝術帶入,能吸引年輕人們回到長濱,讓這個結合山海之美的鄉鎮重新活絡起來。
長濱路270號廣場前空地,原民藝術家拉飛邵馬帶來《拾海》雕塑作品,創作緣由除了向於台11線沿海一帶,勤奮的阿美族群海女們致意,她們常至潮間帶冒著被浪沖走的危險仍辛苦採集海藻,同時也感謝著這片美麗的大海。
作品總是令人玩味,陳奕彰藝術家的《下一站~金剛站》以長濱有名的金剛大道發想,融入公車站牌設計,站立的金剛像似引導民眾排隊等公車,乘座金剛所構成的座椅形式,增添等待公車的休憩功能性,而運用彩度較高的色澤讓這處公車停靠站豬肉攤側牆更顯明亮起來,預期將成為拍照打卡新熱點。
賦予街道新印象 形塑友善旅遊環境
街區美化區域,將閒置空間有效利用,原民藝術家尼誕.達給伐歷的《潮間帶的放映室-相聚迴游》以報廢的農機具零件材料為元素,重新組合創作成傳統放映機及一條條魚兒、甚是有趣,更讓長濱大街的這間農機具行古厝煥然一新。
新銳藝術家何彥霖的作品《±》把手比喻成浪潮,以數個擺動的手掌作為語彙,傳達長濱人與海之間的羈絆,是浪潮是海草、也是漁夫的雙手,透過鮮明色彩及柔和線條,將佇立長濱大街南北入口顯著的老舊牆面變身,彩繪成為四處美麗的街景。
擅長以新穎、卡通形象重新詮釋生活日常的藝術家賀仁瑋,《大魚吃小魚》是以海洋系的食物鏈作為發想,從獵食者鯊類至中間4 獵食者鬼頭刀,一直到初級的沙丁魚類,為長濱增添些許活潑趣味氣息,經由不同面向觀看,更能發覺光影變化驚喜。
(賀仁瑋藝術家《大魚吃小魚》以海洋系的食物鏈作為發想(為裝置示意圖))
藝術指標系統融入在地特色元素
除了6位藝術家帶來的作品讓人驚艷,藝術指標系統的顏色運用,海洋元素等符號融入,將長濱街道變得煥然一新,讓遊客能夠深度認識在地店家及產業。此外本次長濱商圈共有37間店家參與改善計畫,導入專業輔導團隊資源,店家外觀改善的方向依潮間帶形狀作為設計基礎,招牌、帆布、捲簾等設計上的圖紋造型以波浪方式呈現,整體展現專屬長濱鄉的人文特色。
其中推薦在地美食店家,像是「阿珠生魚片」,老闆總是以親切的笑容待客,喜歡與客人交朋友,店內提供來自在地釣客、漁民所供應最新鮮漁獲。在長濱當地經營15年的「大胖子小吃部」,堅持使用在地食材,新鮮又平價,讓客人吃的開心與安心。「新農碾米工廠」是一間在地60年碾米賣米的老店,主要販賣長濱米,主打「吹海風的米」,很值得採購。更不能錯過到「長濱天主堂」足部健康驛站享受腳底按摩,因為吳若石神父推廣的「足部反射區」健康法,也使得長濱稱為「足療之鄉」,這裡還設有樂活小舖,販售本地小農生產及地方農特產品。
擁有自然美景加上藝術、文創設計包裝,蛻變的長濱鄉更增旅遊精采度,長濱鄉民竭誠歡迎大家到純樸小鎮走走,悠閒享受美好慢生活。
臺東縣政府 廣告
追蹤 Ciao 潮旅,更多風格旅遊內容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ciao潮旅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ao潮旅
- Shop:購買Ciao潮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