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潮旅第63期雜誌訂閱

風格玩家,就該訂閱【Ciao潮旅】

「每一頁都是美好的嚮往,每一次旅行都是品味生活的延伸。」

回聲記憶: 是藝術,也不只是音樂

TEXT_莊政霖 PHOTO_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臺東美術館、洪梓倪、鄭亦婷、張溥騰

如何聽見音樂以外的其它聲音?如何聽見生活、聽見遠方,聆聽聲音乘載的意義?為何一場聲音的饗宴不是在藝文中心演藝廳、一場藝術的節慶不是在美術館的「白盒子」裡頭,而選擇主要在戶外呈現?如果一看見「聲音藝術節」的資訊,心中便冒出大大小小的疑問,那麼很有可能,你是「2021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回聲記憶」所期待的最佳閱聽眾。

延續2020年以聲音吸引民眾接近美術場館,同時打開民眾對聲音與當代藝術的想像等理念,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副教授張溥騰再度擔任活動策展人,以「回聲記憶」為題,規劃今年底一系列的創作和展演活動。

「在自然界,沒有載體可以留存無形的聲音,唯有透過我們大腦皮質神經脈衝序列來儲存的記憶,可以把聲音刻進我們的回憶裡。」張溥騰說:「這表示,聲音和我們的記憶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希望邀請各位,在聆賞藝術節的作品與展演的同時,可以一起來思索我們和聲音和記憶,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彼此關聯。」

本屆藝術節的一大重點,是兩位駐館藝術家,以及他們在臺東進行的現地創作、工作坊與創作論壇。兩位年輕的聲音藝術家,均是首度蒐錄臺東在地的聲音素材進行現地創作。具備古典樂科班背景的鄭琬蒨,因受到美國已故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創作的《4分33秒》
(4’33’’)啟發,看見在音樂之外,更多聲音、甚至是無聲的可能性,便轉赴英國攻讀聲音藝術研究所,開啟她不一樣的創作之路。而原先就讀建築系的洪梓倪,亦是在研究所階段轉攻新媒體藝術,擅長以裝置藝術來經營並表現光、影、聲音與空
間的相互關係。

鄭琬蒨表示,策展人之所以邀請她,跟她自己在2018年發起的《聆聽老靈魂》計畫,有非常大的關係。「我的外婆在2017年去世,那之後我常常在想,當我原先個性開朗的外公沉默的時候,是怎麼去思念外婆的?而他在回憶的時候,腦海裡會播放什麼樣的話語或者旋律?」鄭琬蒨說,她開始試著去關注長者的記憶,並透過在多個城市的走訪,蒐集存在於長者們回憶裡的聲音。
「在臺東,我想用類似的方法,做點不一樣的事情。」駐館期間,鄭琬蒨主動向路上偶遇的行人搭話,年齡不限,並請他們哼唱一段記憶裡的旋律。「我遇到的人都非常好,二話不說就答應我的請求,哼歌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聽。」鄭琬蒨笑著說。事後,她把蒐集到的哼唱聲,帶到諸如金崙涵洞、小馬隧道等地去回放,再連同回音以及四周的環境音收錄起來。「經過了建築空間和環境音的干擾,那些聲音自然會變形,和原本相當不同。透過這樣的方式,我想邀請後續參加藝術節的人們一起,來思索有關聲音、記憶,以及它們的存在與否等種種問題。」

「來到臺東之後,我一面錄製各式各樣的聲音,一面修改我的想法。最終的聲音藝術作品,會跟我最初和策展人討論的想法很不一樣。」活躍於日本、臺灣兩地的洪梓倪,原先計畫用光線和聲音裝置來進行創作,「但隨著我待在臺東的時間越長,我越覺得應當要邀請這裡的民眾和我一起,專注在聆聽這件事上。於是我捨去了光影的表現手法,完全以臺東的聲音來進行創作。」
這樣選擇,是因為洪梓倪幾乎每天都會發現,臺東的聲音比她原本所想像的還要豐富。「這段期間偶爾有親友來找我的時候,我會帶他們去我收過音的海邊走一走。這時我突然發現:每個地方的海的聲音,其實會因為天氣、潮汐等種種因素,呈現和我第一次來的時候不一樣的風格和調性。」此外,洪梓倪也在她原先關注的海浪、蟲鳴等自然聲響之外,注意到天空中非常高頻率傳來的戰機破空聲,它同樣也是臺東市民生活的一部份。「因此,我目前預想的最終成品,將會是以16個裝設在美術館戶外樹屋的震動喇叭來進行播放,同時讓閱聽眾體驗聲音在不同高度所呈現的變化。」

「能成功邀請到兩位聲音藝術家前來駐館,我認為是再適合不過的安排。」張溥騰表示,雖然強調關係網絡、較為感性的琬蒨,和重視幾何造型、相對理性的梓倪,兩人有著不同的創作取向,卻同樣具備高度敏銳的感受性和創造力。當主題確定為「回聲記憶」,「她們兩位,就是我心目中的最佳人選。」

除了以兩位藝術家為主軸的系列活動,「2021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回聲記憶」還包括播映6部紀錄影片的「聲音敘事影展」、以及囊括12組創作者的「跨域聲音展演」和「音樂市集」,預計於10/30~31、11/6~7連續兩個周末,於臺東美術館輪番登場,而兩位藝術家的聲音裝置展覽也將於11/7開始,一路展出至12/31。詳細情形,可至Facebook粉絲專頁「2021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關注最新資訊,並留意主辦方公布的防疫措施。

「無論是對聲音藝術感到好奇,或是想知道兩位藝術家如何使用臺東元素進行創作,我們都竭誠歡迎各位的到來。一起把感官打開,與世界、與自己產生共鳴。」張溥騰說。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臺東文化》月刊 11月號

個人頭像照片
ciaotw-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