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潮旅第64期封面人物徐佳瑩

訂閱【Ciao潮旅】,細嚼旅遊品味

「每一頁都是美好的嚮往,每一次旅行都是品味生活的延伸。」

[島嶼原意]系列特展|文化之軌|詮釋「原住民族正名」意義

台灣農村酒莊遊程體驗
Cover Taiwanfarmwinery 2023

台中市原住民族文化館「文化之軌」特展開展 詮釋「原住民族正名」意義


由臺中市政府原民會與順益臺灣原住民族博物館共同合作辦理,透過海報設計,以視覺化的方式敘說及詮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

正 名 之 後

原住民族日的由來是行政院於94年6月15日召開第2944次院會時,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明定每年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以紀念83年8月1日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正名成為「原住民」;原住民族日的意義是紀念原住民原住民族藉由正名運動,回復原住民在臺灣的地位,並喚醒國人對原住民族正確認知。

原住民族正名之後,關於族群文化、國人認知與自我認同的議題仍在不斷的發酵,也是當代台灣原住民族仍在面對的重要議題,臺中市原住民文化館以「文化之軌」,呼應「正名之後」原住民族的世代交替、文化演繹的點滴,透過特展的形式,討論原民「文化續存」與「自我認同」兩大議題。

◆ 藝 術 家 介 紹 ◆

藏米糀 100
苗栗公館 100
台中霧峰|微醺農村好酩會×產地溯源之旅

◆ 作 品 欣 賞 ◆

「原聚臺中.影領狂潮」最佳影片獎/導演:全偉義

在過去,我與耆老學習傳統技藝。由於不熟練,我也經常忘記,甚至連語言也會遺忘。耆老告誡我,只有經常使用,才能記住。然而,對於現代世代,雖然我們慶幸有些文化被記錄並保留下來,但如果我們不常使用,這些文化仍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幸好,有一些年輕的原住民青年看見了這一點,他們開始在文化中尋找價值,默默地耕耘,用文化來生活,活出文化。他們用身體記憶來紀錄文化的內涵,而這紀錄影片就是記錄,他們用文化生活的證據。

「原聚臺中.影領狂潮」評審團獎-《我的名字》/導演:黃巧伶

過去的我不曾知道自己的族名代表什麼意義,直至某次與長輩的談話中,才意外得知自己名字背後的傳說故事,雖然每個地區對名字的解釋可能都不盡相同,但知道這一切對我來說影響之大,因為在阿美族的靈觀世界裡,擁有名字,身而為人的我們才能清楚明白自己是誰。

〈 Ririh:昔在今在〉/藝術家:阮原閩

台中原民展_文化之軌_藝術家導演作品介紹掛軸4
台中原民展_文化之軌_阮原閩作品

關於「臺中市原住民族文化館」

臺中市原住民族文化館(簡稱原文館)原名為臺中市原住民綜合服務中心(簡稱原民中心),自93年4月開館,是本市都會區唯一的原住民族文化館舍,也是友善、平權的設施,在定位上,是中部地區原住民文化推廣的搖籃。
台中市原住民文化館在本展以自然、圖騰、衣飾、傳統,並有非 常多族別的優秀作品,為求相互呼應,我們選擇各種不同族別、不同材質 的的優秀文物,其中以泰雅族織藝結晶的貝珠衣為首,呼應台中泰雅族的 高超編織技藝及文化,並以「抓住機會」的木雕作品呼應「自然」主題, 布農族的杵石杵及排灣族的陶壺再帶出這座島嶼多彩的原民文化,及多元 的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的海報相互輝映,更添其色。

關於「文化之軌」特展

2024年臺中原住民族文化館(簡稱臺中市原文館),臺中市原文館特展文化之軌,精選「原聚台中˙影領狂潮」影片徵選活動的優秀作品,於臺中市原文館現場展示,為求呼應台灣原住民族日之「原住民族正名」之精神,選擇以獲得評審團獎的《我的名字》黃巧玲之片作為首發,以阿美族的半神半人Sawmah傳說為敘事主題,講述肉身與神靈的雙向姓、更以血液及期待交織而成的屬於自己的「名字」,以優美的畫面及巧妙的節奏,讓人反思自身的「名字」所乘載的重量,延伸血液和文化的認同及混淆,描述當代原民面對「名字」的膠著與掙扎,體現出原住民族正名之後,當代原民的困境,反思正名之後的現況。

另外也精選獲得最佳影片獎的《活出文化》全偉義,以南投卡里部鞍部落及明德部落的青年為影片主體,講述織布、鞣皮、小米等原住民族傳統工藝在部落的傳承現況及推動文化近用的精神,描述當代原民青年面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儘管「原住民族」已被正名,但文化的傳承仍是當代原民文化中的重要議題,也能透過影片來理解原民文化的續存議題。

為了因應兩大議題,原文館特別邀請臺中在地原民藝術家阮原閩,以大型藝術品《Ririh:昔在今在》與兩部影片進行對話,《Ririh:昔在今在》以賽德克族傳統神話故事:繡眼畫眉鳥Sisin的傳說作為發想,主旨為生命的圓,如只傳統織布機上相連的布,禍福相倚的生命旅程、歷史中的世代交替、當代與傳統之間的無限輪迴。旨在以表現傳統中靈鳥肉身經過世代演近依然存在,但其神聖性逐漸消散,就彷彿傳統與當代的原民性中那些可見與不可見的精神性意義依舊在時空的流轉下不端交錯相依,用說不盡的嘆息安慰世代。

三個作品內有阿美族、賽德克族、布農族、鄒族,四個族別的文化展現,用動態的影片,懸掛的實體展品呈現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多色及活力,亦展示傳承的流動感及浮動性。

指導單位/台中市政府|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協辦單位/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執行單位/星玉文創有限公司